联合贷款要“降规模”?存量消费贷过千亿的上海银行急踩刹车
2019-11-07 17:19:16
  • 0
  • 0
  • 0

在监管大力整顿P2P、现金贷、非法大数据行业之际,商业银行与互联网公司的联合贷款业务也承受重压。据财新报道,近几个月,上海银保监局曾窗口指导各商业银行,要求辖区内银行加强联合贷款业务中的风险管理,并控制业务规模。但对于传言中的两年内压降至零的说法,监管人士则没有回应。

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新消息。早在今年3月,上海银保监局党委书记韩沂公开表示,针对银行与第三方机构开展的联合贷款业务,2018年上海已下发相关文件进行整治,要求尚未从事此类业务的机构在监管规则没有明确之前不得新开展此类业务,已经从事此类业务的机构不得新增合作项目,并逐步压缩存量业务规模。

互金商业评论注意到,上海本地银行中,上海银行、浦发银行、天津银行上海分行等拥有较大规模的联合贷款业务。而上海银行在联合贷款方面不仅起步较早,合作互联网金融机构较多,其规模在2018年已经超过千亿。

公开信息显示,上海银行是上海地区较早与互联网平台开展联合贷款的金融机构之一。2017年,上海银行在年报中表示,公司先后与微众银行、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唯品金融等知名行业平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此前媒体曾报道称,上海银行与蚂蚁借呗的联合贷款余额为500亿元,与微众微粒贷的联合贷款余额为100亿元。但互金商业评论在公开渠道查询不到相关数据,无法核实这一数据的真实性。

2015年底,上海银行与微众银行合作的联合贷款产品就已经上线。2016年,上海银行的互联网贷款余额为132亿元,在该行个人贷款和垫款余额(包括住房按揭贷款、消费贷款、信用卡和个人经营贷款)中占比仅11.08%。

截至2017年末,上海银行的互联网贷款余额猛增至297.97亿元,同比增幅124.64%。同期,消费类贷款(含信用卡)余额较2016年末增加492.36亿元,在个人贷款中占比上升至54.06%。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银行在与互联网巨头发放联合贷款的同时,也在加快提升自身的在线消费信贷能力。2017年,上海银行推出了面向公积金群体的“信义贷”、面向高端客户的“尊信贷”等产品,并打造了自主风控的全在线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快线贷”。

截至2018年上半年,上海银行个人贷款和垫款余额为2266.71亿元,较2017年末增长30.23%。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占比51.12%,互联网消费贷款余额693.12亿元,较2017年末增长132.61%。

2018年,上海银行个人贷款和垫款余额(含信用卡)2768.21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59.05%,其中,互联网消费贷款余额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95.19亿元,较2017年末增长268%。上海银行也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联合贷款余额超过千亿的商业银行之一。

截至2019年6月末,上海银行个人贷款和垫款余额2905.1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95%,和前期相比增速下降较快。但没有披露互联网消费贷款的具体业务数据。

从上海银行披露信息看,上半年个人贷款规模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2019年开始,上海银行开始控制互联网消费贷款的增量。

从2017年到中到2018年底,上海银行消费贷款余额平均每半年增加300-400亿元,但2019年上半年,消费贷款仅增加了60亿元,与前期相比减少八成。而消费贷款里近7成为互联网贷款,由此可见,2019年上半年开始,上海银行每月互联网贷款平均增量退回到了2016年。

2019年三季度的数据继续印证了上述结论。上海银行披露信息显示,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上海银行个人贷款和垫款余额3012.2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20%,环比二季度末仅增长3.6%;经估算,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上海银行消费贷款余额约1666.66亿元,互联网贷款余额1149亿元,相比2018年末仅增长5%左右。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